中国消费者报北京讯(记者贾珺)为更好激发经营主体活力,北京支持经营主体纾困解难,今年经营推动首都经济高质量发展,主体北京市市场监管部门在2023年开展为期一年的开展信用提升行动,多措并举助力经营主体增信、信用修复提质,北京全力激发经营主体活力。今年经营据了解,主体今年以来,开展北京市市场监管部门已为2.67万户经营主体开展了信用修复,信用修复对18.1万户主体暂缓实施信用惩戒措施。北京
北京市市场监管部门畅通线上线下修复双渠道,今年经营对于能够通过信息系统查询的主体,无须提交证明材料,开展简化信用修复材料。信用修复全面压缩信用修复时限。对符合条件的经营主体探索推进“在线申请+数据核查”的修复方式,实现信用修复“网上办、零见面”,助力经营主体重塑良好信用。2023年以来,市场监管部门已为2.67万户经营主体开展了信用修复,其中,通过线上途径为经营主体节约“跑腿”时间3100小时。同时,开展多平台行政处罚信息联动修复机制,建立“多口受理、协同处理、一次办成”机制,经营主体可实现“一次申请,同步撤下”,今年以来,已通过数据共享互认为10112家企业修复了行政处罚公示信息。
北京市市场监管部门将失信处置由事后惩戒向事前预防延伸,在年报公示、信用惩戒、清理长期停业未经营企业等环节,对信用风险较高的经营主体发布信用风险提示和指导。
设置信用惩戒“缓冲期”,对于首次未按时报送年度报告的经营主体,符合条件的不予执行有关信用惩戒措施或实施相关行政处罚,对因受灾情影响暂时失联的经营主体,可暂缓列入经营异常名录。截至目前,对18.1万户经营主体暂缓实施信用惩戒措施,10285户经营主体在缓冲期内主动进行了报送,避免信用受损。
实施公示信息抽查容错,对公示信息抽查中发现经营主体一般状态信息有误,或重要信息存在非主观故意明显错误的,未造成不良影响和后果的,允许修改,鼓励经营主体开展即时信息自我纠错,今年已有693户次主体主动自我纠错。
责任编辑:赵英男台行政机构将“汉人”变“其余人口” 各界痛批荒谬可笑_
21家央企“体检报告”出炉 移动电信蚕食国资最严重
沪指涨超2%创七年新高 两市成交1.5万亿
光大银行提高配资杠杆:部分客户从1:2提至1:2.5
节后首日,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预计超2.4亿人次
降息刺激沪指重上4300 创业板暴涨近6%
中国中车正式亮相 开盘一字涨停
券商解读A股5·28暴跌:急调不必担心 警惕一件事发生
远征军征服者二周目再征之旅策略优化与制霸新纪元
三行业营改增方案7月或出 减税规模有望达万亿
银行业混改大幕拉开 建行将引入大型民企
第八批新股预计冻资超6万亿 机构建议优选小盘股
《霍格沃茨之遗》NS2版玩法预告发布 画质提升明显
工业企业利润增速转正 96.5%为投资收益
遭遇黑6月:新基金成“接盘侠” 亏损累计超10%
工业企业利润增速转正 96.5%为投资收益
国产单机游戏销量榜曝光:《黑神话》3000万份
公募搏杀创业板“相爱相杀”蓝筹酝酿反击战
大智慧信披违规遭调查 “互联网+”炒作或终结
沪指跌3.34%失守4100 剧震10%逾1500股跌停
中央气象台继续发布暴雪橙色预警
首家基金严控创业板投资 基金业上演“泡沫大论战”
外媒:A股完美复制2007年行情 抄底还需耐心等
私募:回避创业板风险 把握主板补涨机遇